岳阳楼记同步练习题(优秀3篇)

| 第一文库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同步练习题

居:指在(处在),庙堂:高级官位。意为指处在高位做官。

忧其民:担忧百姓。

(2)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进:在朝廷上做官。

退:离开朝廷,退休。

意为无论是在朝廷中做官还是退休之后,都有忧患。

(3)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归依,归属。

表达了归依或归属于谁的意思。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经寻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灵。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为天下人的忧患而忧虑,后享受天下人的快乐而高兴。

1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形成了对比。

1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成为许多人的生活重心,他们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斤斤计较,忽略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与之相反,范仲淹所倡导的理念强调超越个人欲望,关注整体社会的福祉。这种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快乐和成就并非来自于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通过关心和改善周围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范仲淹的理念不仅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责任感,更是对当代社会过分个人主义倾向的一种反思和警示。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够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从而达到更加全面和持久的幸福感。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2

从《登岳阳楼》出发,走进杜甫的诗歌世界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不少杜甫的诗歌。谁能回忆一下,都学过哪些作品呢?(学生背诗接龙)

杜甫,字子美,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著称,充满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疾苦的同情。今天,我们就以一首五言律诗《登岳阳楼》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

一、 登楼望远,意境壮阔

(投影出示课题《登岳阳楼》)

(投影展示岳阳楼图片)

[教师简介背景]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雄踞洞庭湖畔,自古便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68年秋天,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一) 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结合注释,疏通句意,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二) 品读意境,感受壮阔与悲凉

1. 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投影:诗歌原文)

同学们,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细读诗歌,看看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试着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等景物,展现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同时,诗中也出现了“孤舟”、“老病”、“关山”、“涕泪”等意象,为壮阔的景*增添了一份悲凉的基调。

[示例]

很早以前就听闻洞庭湖的波澜壮阔,今日终于有机会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亲眼目睹这名扬天下的胜景。放眼望去,浩瀚的湖水仿佛将吴楚大地一分为二,广阔无垠,气势磅礴;日月星辰倒映湖中,天地万物仿佛都在这湖光水*中荡漾漂浮。然而,美景当前,我却独坐孤舟,漂泊江湖,年老体弱,无依无靠。家乡亲人音信全无,心中满是孤寂和落寞。回首北望,遥远的关山之外,战火仍在燃烧,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我不禁潸然泪下,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悲愤。

二、 登高望远,抒发忧国情怀

(一)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描绘了壮阔雄浑的景象,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忧愁和悲凉。那么,这首诗究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明确]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无一字”、“孤舟”、“老病”等词语,则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和无奈。

(二)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分析)

[示例]

我最喜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句诗。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洞庭湖的广阔无垠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天地都被这浩瀚的湖水所分割,日月星辰也在这湖面上漂浮不定,展现出一种雄奇壮观的景象。

三、比较阅读,体会艺术魅力

(投影:《题破山寺后禅院》)

我们之前学习过杜甫的另一首五言律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请同学们结合这首诗,比较两首诗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引导]

1. 表达方式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写景为主,抒情含蓄;《登岳阳楼》则以自叙和抒情为主,情感更加直露。

2. 写景方式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写实为主,注重细节描写;《登岳阳楼》则将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既有细节描写,也有全景展现。

3. 景物特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的景*清幽静谧,充满禅意;《登岳阳楼》描绘的景*则雄浑壮阔,但又带有悲凉的*彩。

4. 抒发感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抒发了诗人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登岳阳楼》则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怆情怀。

四、 配乐齐读,升华情感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齐读诗歌)

五、 课后作业

1. 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 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感受了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和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并将这种情怀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桃花源记翻译及练习题3

文言文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而行,忘却路途的遥远。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两岸绵延数百步,林中没有其他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继续前行,想要探寻这片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尽头就是溪水源头,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个小小的孔洞,仿佛有光亮透出。渔人便弃船登陆,从孔洞进入。起初洞口非常狭窄,仅容人通过。再走几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坦辽阔,屋舍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阡陌纵横交错,鸡犬相闻。当地居民耕种劳作,男女衣着打扮与外界的人们并无差别。老人与小孩都怡然自乐。

1、下列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缘:_________________

(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

<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

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参考*:

1、A

2、(1)沿(顺)

(2)整齐的样子

3、(1)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1)活动(2)穿戴(3)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