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同步练习题(优秀3篇)

| 第一文库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同步练习题(优秀3篇)

居:指在(处在),庙堂:高级官位。意为指处在高位做官。

忧其民:担忧百姓。

(2)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进:在朝廷上做官。

退:离开朝廷,退休。

意为无论是在朝廷中做官还是退休之后,都有忧患。

(3)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归依,归属。

表达了归依或归属于谁的意思。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经寻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灵。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为天下人的忧患而忧虑,后享受天下人的快乐而高兴。

1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形成了对比。

1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成为许多人的生活重心,他们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斤斤计较,忽略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与之相反,范仲淹所倡导的理念强调超越个人欲望,关注整体社会的福祉。这种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快乐和成就并非来自于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通过关心和改善周围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范仲淹的理念不仅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责任感,更是对当代社会过分个人主义倾向的一种反思和警示。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够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从而达到更加全面和持久的幸福感。

 

第2篇:《岳阳楼记》主题

引导语: 在分析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时,作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以此勉励友人,同时也提醒自己。

主题: 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千古名臣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范仲淹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同时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生活态度也备受赞颂。然而,很少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这段文字既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友人的共勉。

后世影响: 范仲淹的治国理念深深影响了后世,成为了延绵千年的一种治国理念。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有句“居官警语”说:“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这里的核心在于“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文章分段段意: 第一段:交代了写作背景,并叙述了重修岳阳楼的原因。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段:描述了那些在登楼览物时感到悲伤的人。 第四段:描述了那些在登楼览物时感到喜悦的人。 第五段: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千古名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3篇:《望岳》教案及同步练习题

引言: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望岳》教案及同步练习题,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1、本诗作者是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自号“”,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衬托。

4、“钟”在这里是“”的意思,用一“钟”字,将大自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望中泰山的。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