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精选3篇)
教学目标:
复习并准确读出生词,包括“荷花、莲蓬、饱胀、仿佛、衣裳、舞蹈、蜻蜓、清香、碧绿、挨挨挤挤、翩翩起舞”等。
感情丰富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理解课文内容,体验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在阅读中想象描绘画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荷叶和荷花的形态,欣赏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荷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生字
课件演示:本课词语“荷花
…
…
翩翩起舞”
课件演示:本课词语“荷花……翩翩起舞”课件演示:本课词语“荷花……翩翩起舞”
指名读
齐读
三、读议结合,体会情感
A.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哪一段详细描绘了这一池荷花?(第二自然段)
板书:荷花
B. 这一段除了描写荷花,还描述了什么?
板书:荷叶课件演示:荷花、荷叶图
课件演示:荷花、荷叶图课件演示:荷花、荷叶图
C. 品读第二自然段。我喜欢:
(1)“荷叶挨挨挤挤的……”
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
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我读懂了:荷叶的形状像一个个大大的盘子,圆圆的;我读懂了:荷叶的颜*像玉一样,碧绿碧绿的;我还知道了:荷叶的数量很多,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板书:挨挨挤挤――同学们,你们看,这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就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两人读、齐读)
我喜欢: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课件演示:荷叶中冒出来的白荷花
课件演示:荷叶中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演示:荷叶中冒出来的白荷花
a. 谈体会: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冒”字用得很生动)
b. 换词理解“冒”:这里还可以用什么词?(长、伸)
c. 为什么作者选择使用“冒”而不是“长”或“伸”?(因为“冒”更生动形象)
d. 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后想要做些什么呢?
e. 生发想象、反馈。
小结:这些白*的荷花在荷叶之间冒出来,形象生动,使整体画面更加生动和美丽。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我喜欢:
(3)“有的……有的……有的……”
这一段描写了荷花的什么?(不同的姿态)
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
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
a. 看了画面,谁能说出课文描述了哪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b. 自由练习朗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的美和可爱吗?)
c. 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
板书:千姿百态
课件演示:荷花录像
课件演示:荷花录像课件演示:荷花录像
D. 理解、感悟第三段。
过渡语:荷花池里的荷花美吗?(美)那作者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提出问题探究:读完这句话后,有人对其有疑问吗?(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荷花比作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小结:正如你们所说,这一池荷花不仅美丽,而且从课文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将其比作一幅活的画。
板书:一幅活画,正是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让作者产生了置身画中的感觉。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幅画中,回味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表演朗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E. 灵活读取第四、第五段。
表达感受,听录音,体验情感。
站在这如画的荷花池边,你们有什么感受?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初步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够比较它们的大小。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正确数、读、写100以内的数,尤其要关注超过9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开始,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很好!那么我们如何用计数器表示11呢?”(学生回答,解释数位表示的含义)
(三)新课:
“请大家思考一下,42应该如何用计数器表示?”(学生回答) 讨论后指出: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因此在十位拨4,在个位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现在我来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这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练习巩固: (1)请同学们接着拨珠子,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多种方式练习。特别注意过九的数,如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出这些数,之后全班对*。 (3)同桌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人在听写本上写出数,要求同时写出数和读数。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65的'6在(),表示(),5在(),表示()。
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与20以内数的读写是相似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已经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发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发现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规律。具体而言,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观察到以下几个规律:
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的变大(或缩小)会导致商的缩小(或变大);
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的增大(或减小)会导致商的增大(或减小);
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时(非零),商保持不变。
学生需要能够根据这些规律进行除法算式的计算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研究
在课前小研究阶段,学生将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来预备今天的学习内容。例如:
(1)
200 ÷ 5 =
通过比较不同的算式,学生会发现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除数(填写如何变化),商(填写如何变化)。
(2)
800 ÷ 8 =
类似地,学生将观察被除数(填写如何变化)、除数不变时,商(填写如何变化)。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发现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更为复杂的变化规律。他们会探索以下问题:
被除数(填写如何变化),除数(填写如何变化),商(填写如何变化)。
三、堂上学习
1、交流汇报,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板书:变、不变……
转折:刚才我们发现,当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而除数不变时,商和被除数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解释一下吗?可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讨论)
(1)为什么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了,商会变小?
(2)为什么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了,商会变大?
(可举生活中的例子:一包糖果100颗,平均分给一个班上的50个同学,每人多少颗?现在糖果不变,但分给两个班的同学,每人的糖果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如果还是分给一个班的50人,现在拿来3包糖果,每个人得到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如果糖果拿来2包,分的班也变成2个班,每人得到的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小结:被除数也就是要分的总数,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上几,商反而要除以几;当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上几,商也会乘上几。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时,商不变。
四、巩固练习
1、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 ÷ 9 = 36 ÷ 3 = 80 ÷ 4 =
720 ÷ 90 = 360 ÷ 60 = 80 ÷ 40 =
7200 ÷ 900 = 3600 ÷ 600 = 800 ÷ 400 =
38700 ÷ 900 = 387 ÷ ( ) 45000 ÷ 600 = ( ) ÷ 6
3200 ÷ 80 = 320 ÷ ( ) 81000 ÷ 900 = 8100 ÷ ( )
3、根据2500 ÷ 50 = 50你能写出多少个商相同的除法算式?(小组完成)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谁愿意分享你的收获?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下一篇: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