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教学目标
1、熟记全文,感受其韵味,领略其意境。
2、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体会其特殊心境。
3、学习融合记叙、描写与抒情的艺术,感悟苏轼简洁精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探究词语和句子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古代文人如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如画”,这是人们对月光美丽的形容,不仅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北宋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领略苏轼笔下的月*之美。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诗文俱擅。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随笔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或抒发情感,或描绘景物,颇具情调。
作品背景:《记承天寺夜游》写于1080年,苏轼因谪宦至黄州,虽身处贬斥之地,仍然心境开阔,乐观达观。此文短小精悍,仅83字,表现了他在月夜中的感受与心情。
三、朗读(听录音),评析朗读效果,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探究苏轼为何要夜游的动机?
苏轼在贬斥之地,心境郁闷,故出游以解闷;又因夜*如画,想起旧友,共赏月*。
2、寻找张怀民的心路历程?
心有灵犀,情感相通。
3、分析苏轼描绘美景的巧妙之处?
苏轼巧妙地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月夜美景,虽未直接点名月亮,却将月光映照下的水草、树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感受苏轼情感的起伏变化?
从欣喜、无奈、激动到平和从容,展现了他在赏月过程中的内心波动。
5、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用此语反衬贬官的落寞与赏月的愉悦,自我解嘲,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通过对《记承天寺夜游》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领略到他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确保正确的字音、顺畅的文句,体会文章的韵味;在阅读过程中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
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探索作者的生活背景,进一步领悟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词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如何运用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技巧。
教学时数
本节课一小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不仅在诗词方面有出众的成就,其散文亦颇具影响力。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常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或描绘一种情境,或表达特定的心境。本课文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景物描写,看似简单,实则富有深意,需要仔细品味。
导语:从标题可以推测,本文描述的是作者夜晚访问寺庙的经历。那么我们可以预测,他的心情会如何?他对夜晚和寺庙会有怎样的感受?
二、朗读课文
学生需准确读出每个字的音调,确保句子通顺流畅。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解释补充:
欣然:高兴地
遂:于是
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暇的人
参考翻译: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安睡时,看到月光透过门进来,我高兴地决定出去散步。考虑到周围没有人能与我一起分享月夜的乐趣,于是我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还没睡,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漫步。
庭院下的月光如同清澈透明的积水,水中各种水草交错纵横,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清晰可见。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有像我们这样有空闲的人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在夜晚去寺庙游玩? 由于美丽的月光,作者想找人一起欣赏。
作者如何描绘月*? 用了奇特的想象,采用了两个新颖的比喻。月*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 月*清洁明亮,充满空灵之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了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点明了作者的感慨。它既反映了那些为名利奔忙,陷入世俗之中的人,无法体会这清幽月夜的仙境;同时也显露了作者心境的宁静与自在,虽在贬谪之中,仍然保持了一种超脱的精神状态。
五、小结
这篇短文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澄澈透明的美丽月夜,真实记录了作者一时的心境,展示了他在逆境中的深沉感受,以及他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态。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3
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下腰带,准备就寝,却被月光照进屋中,于是欣然起身。心中想着没有伴侣共享此时美景的遗憾,便径直前往承天寺,寻觅我的友人张怀民。怀民也尚未入眠,我们便在庭院中一同漫步。庭下的月光如清水般透明,映照出水中藻荇交错的景象,原来是竹柏的倒影。在这个世界上,哪有一夜没有月光?哪有一处没有竹柏?只是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却稀少得很。
注: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承天寺位于今湖北黄冈市南。
解:解下系在腰间的腰带。
欲:准备,打算。
月*:指月光。
入:照射。
户:房间的门。
起:站起来。
欣然:高兴地,愉快地。
行:出门。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与我一同欣赏景*的人。
遂:于是,便。
至:到达。
寻:找。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姓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
亦:也。
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在庭院中漫步。
空明:清澈明亮。
藻荇:水中的水草。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表示原因,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语气词,表示肯定。
为:形成动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像我们这样悠闲的人却很少见。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下一篇:幼儿园故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