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的教案(精选3篇)

| 第一文库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描绘的夜晚河景,培养对美的敏感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所见》的教案

理解诗句内容,想象景观,提升语文理解能力。

背诵和默写课文,加深对语言美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体验情境,表达诗意的深度和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诗题解读

师:同学们,清代诗人查慎行常常游历山水之间,领略大自然的奇景。一天的旅行之后,他在宁静的夜晚独坐小舟,被河上的美景所感染。他当时激发了灵感,写下了这首诗——《舟夜书所见》。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师:听了我的介绍和预习,你们知道诗人在小舟上所看到的是什么吗?解读诗题

全班齐读课题

师配乐范读

二、准确朗读,语言流畅

师述:想象一下这美景吧!打开书本,轻声读诵诗句,注意每个生字的正确发音。

师:将诗句读给你旁边的同桌听听,如果有生字读错了,一起来帮助纠正。

师:谁愿意第一个尝试朗读给全班听听?

全班齐读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师:此时诗人被河上的美景深深吸引,让我们再次读诗,边读边尝试想象,好吗?

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想象[配乐]

同桌交流诗意

四、以画为媒,体会语言之美

师:有位同学为这首诗画了一幅图,她根据诗人的描写创作了这幅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CAI:展示画面

师:看!这就是她的画。她成功地表现出诗人描述的景象了吗?

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引导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师:想象一下漆黑的夜晚,只有一盏孤独的渔灯在河面上闪烁。你能把这样的情景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五、释放想象,领悟情境美

引导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师:当微风吹过,河面泛起微浪。看看这幅画,你能想象这种场景吗?

师:闭上眼睛,试着通过音乐和朗读,想象河面上渔灯随风摇曳,河面如满天星辰。

师CAI:显示微风拂过的场景,渔灯的光在波浪中散开,犹如星星在河面上闪烁。

六、领悟语言之美,表达内心感受

师:通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已经清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夜深了,河岸上的灯火逐渐熄灭,只剩下那一盏渔灯。起风时,渔火摇曳,河面上的灯光闪烁如星星。让一个同学朗读诗句来增添氛围吧!指名朗读诗句(配乐,全过程)。

七、拓展实践,创造美的表达

师:现在我要向大家推荐另一首描写夜景的诗《枫桥夜泊》。

师:你们还可以收集其他描写夜景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2

《所见》是古诗中的一首,本学期孩子们第二次接触古诗。之前在第4课时,我们也学习了两首古诗。因此,我决定通过复习来引入新课:“小朋友们,之前我们学过两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孩子们的记忆力很好,能够流利地背诵。“小朋友们真棒!那你们还记得这两首古诗是描绘什么季节的景象吗?”大家齐声回答:“春天。”于是,我们这天将学习另外两首古诗,看看它们描述的又是什么样的景象。

学习古诗的难点在于理解诗意。我认为,即便是成年人,面对没有注释的古诗,也很难完全明白其意思。一年级的孩子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因此理解诗意时需要借助形象的图片。

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先引导他们观察课文第59页的插图,并让他们描述自己看到的内容。孩子们对事物的看法通常较为单一,语言表达也不够完整。例如,他们可能说不出“我看到了一个小孩骑在黄牛背上”或“我看到树上有一只知了”,但他们会说:“我看到了一头黄牛”,“我看到了一棵大树”,“我看到了很多小草”,“我看到一个小孩子”等。针对孩子们的回答,我没有及时进行点评,因为我觉得一年级的孩子还不适合加强语言训练。但现在看来,以后需要注意这一点。

孩子们表达完自己所见后,我引出了诗歌的题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把你们看到的景象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回想起来,我在引导时的理解存在问题。我仅把“见”字理解为“看见”,但学习整首诗歌后,我们会发现诗人除了看到“牧童骑黄牛”之外,还听到了“歌声振林樾”和蝉鸣。因此,题目《所见》中的“见”不仅包含“看见”,还有“听见”的意思。如果在学完古诗后,我能进一步问孩子们:“学到这,你觉得诗歌的题目‘所见’中的‘见’是否只有‘看见’的意思?”相信孩子们会明白,‘见’不仅是‘看见’,还有‘听见’的意思。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们对“见”字的误解。

古人写诗时常常斟酌用字,因此有了“推敲”的佳话。一字之差,可能意思就会大相径庭。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文本时也需谨慎,一字错解可能导致对整个文本理解的偏差。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3

《所见》这首古诗充满童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步接触古诗的时候。在学习这首诗时,重点在于吟诵。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中的韵味和美好意境。诗中描述的小牧童天真烂漫、充满童趣,深受孩子们喜爱。当牧童高声歌唱时,显得自在神气;当他专注于捕蝉时,孩子们能感受到他的专注和忧虑。整首诗充满童趣和情趣,这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全心投入,忘我沉浸其中。一旦学生理解了诗的趣味,他们对诗的意境就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趣: 首先,通过插图,将学生带入诗中的场景,如绿*树林和牧童牛群,让学生感受田园气息,体验初夏的清新和泥土的芬芳,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次,利用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描述的场景,融入其中。 同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如“在林荫小道上,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描述牧童歌声、知了叫声,甚至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境,与牧童一同体验游戏嬉戏。

其次,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到诗歌的情感和趣味。我们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和吟诵,学生才能全面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集体吟诵、男女生交替吟诵、分组吟诵等形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到牧童骑牛高歌的豪迈,体验到牧童捕捉知了时的机智,以及他因蝉儿受惊而“忽然闭口立”的情景。通过吟诵,学生们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农村孩子的乡间生活乐趣,真切地体验到诗歌所描绘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化的行为,个*化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在这堂课上,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自我领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作为教师,我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在心智中形成诗歌的鲜明图像,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