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汇总3篇)

| 第一文库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学生学习生物必修一的起始章节,是连接初中生物知识和高中生物知识的桥梁,也是学习后续章节“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记 :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及化合物,常见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试剂及现象。

理解 : 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的原因,不同化合物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2. 能力目标

实验探究能力 :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

逻辑思维能力 : 通过分析不同元素在细胞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提取能力 : 通过对教材图表、数据信息的解读,培养学生从不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生命观念 :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与差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社会责任 :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发展,认识到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的原因。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作及结果分析。

四、教法学法

1. 教法

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直观演示法 : 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展示不同生物体的元素组成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实验探究法 :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作、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问题引导法 : 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提出“为什么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为什么生物体需要多种多样的化合物?”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合作学习法 : 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时,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作,并相互交流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2. 学法

预习法 : 课前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习效率。

观察法 : 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并做好观察记录,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探究法 : 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合作学习法 :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5分钟)

创设情境 : 播放一段展示地球生命多样*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构成地球上形形**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引出课题 :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引出细胞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2. 新课讲授 (30分钟)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15分钟)

1. 元素分析 : 展示细胞元素组成表及人体细胞元素组成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生物体及生物体与非生物体元素组成的异同,并思考:组成细胞的元素有哪些?哪些元素的含量比较高?

2. 碳元素的特殊*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通过多媒体展示碳原子结构特点,结合蛋白质、核*等有机物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碳元素在形成生命大分子中的重要作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 元素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 列举实例,如缺铁*贫血、缺碘导致的甲状腺疾病等,说明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对生命活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0分钟)

1. 无机化合物 : 以水为例,引导学生回顾水的存在形式、结构特点及功能,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如良好的溶剂、参与物质运输、调节体温等。

2. 有机化合物 : 以糖类、脂质、蛋白质、核*为例,结合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三)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0分钟)

1. 实验目的 : 学习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 实验原理 : 介绍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分别与斐林试剂、苏丹III染液、双缩脲试剂的显*反应。

3. 实验步骤 :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学实验*作规范,分组进行实验,并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结果分析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3. 课堂小结 (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布置作业 (2分钟)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查阅资料,了解生物体中其他重要元素和化合物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

三、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试剂:斐林试剂、苏丹III染液、双缩脲试剂

现象:…

七、说课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我相信,通过精心准备和组织,本节课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2

生物课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绿*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二章“绿*植物是生物圈的食物来源”的第一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2 课时完成,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通过学习科学家们如何一步步揭开光合作用神秘面纱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 知识基础 : 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已初步了解了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才能生长,但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了解甚少。

- 认知特点 : 初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更容易接受。

- 学习兴趣 : 学生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经验。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

概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说出每个实验的设计思路、*作步骤和实验结论。

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场所。

2.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经典实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 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理解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几个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结论。

初步掌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科学方法。

难点:

将不同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场所。

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四、 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合作*、创造*。

五、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绿*植物叶片、酒精、碘液、烧杯、试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滴管等)、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流程: 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回顾旧知 : 对上次课学习的“绿*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引导学生思考:绿*植物为什么被称为“生产者”?它们是如何制造有机物的?

播放视频 : 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植物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视频,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 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引入新课 : 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光合作用的发现》。

(二) 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明确目标 :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理解每个实验的设计思路、*作步骤和实验结论,并能够初步解释光合作用的原理。

自主学习 :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光合作用的发现”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科学家们进行了哪些实验来探究光合作用?

每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是如何*作的?

从实验中得到了哪些结论?

(三) 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将安排一个模拟实验和一个小组讨论活动。

1. 模拟实验 :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模拟科学家进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步骤进行*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尝试解释实验现象。

2. 小组讨论 :

组织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否推测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场所?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质疑。

(四) 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联系生活,解释现象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光合作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如:为什么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绿*植物?

观看视频,拓展知识 : 播放关于光合作用的拓展视频,介绍光合作用的意义、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设计意图 :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在体验科学家探究过程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建议补充教材分析的深度。

可以进一步分析本节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本节内容是对前几节“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知识的深化和具体体现,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其他生物类群打下基础。

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说明如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成这些目标。

二、说学情

建议进行具体的学生学情分析。

可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例如: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对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了解,是否观察过鸟类等。

可以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例如: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障碍,例如:学生在学习鸟类适应飞行特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建议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并使用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针对知识目标,可以具体到学生需要掌握哪些鸟类的主要特征,例如:说出鸟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特征以及生理功能特征等。

针对能力目标,可以使用“观察、描述、分析、比较、归纳”等行为动词,例如:能够通过观察鸟类的图片和视频,描述其形态结构特点;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鸟类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等。

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使用“感受、体验、树立、形成”等行为动词,例如:通过学习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感受到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美;通过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保护鸟类、保护生物多样*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建议补充突破重难点的具体措施。

针对教学重点“概述鸟的主要特征”,可以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模型观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鸟类的形态结构特点;可以通过列表比较、概念图构建等方式,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鸟类的主要特征。

针对教学难点“鸟的身体构造是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鸟类不同部位的结构特点与其飞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法,例如:模拟鸟类翅膀的结构进行升力实验,让学生体验鸟类飞行的原理;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构建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知识体系。

五、说教法学法

建议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说明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例如:在讲解“鸟类的外部形态”时,可以采用“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鸟类的图片或视频,并记录其观察结果;在讲解“鸟类的呼吸系统”时,可以采用“模型法”,利用鸟类呼吸系统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其结构和功能;在讲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时,可以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如何保护鸟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六、说教学过程

建议进一步丰富教学活动,并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例如:播放一段精彩的鸟类飞行视频,或者展示一些鸟类的精美图片。

在“新课教学”环节,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解鸟类的骨骼特点时,可以组织学生触摸鸡骨,感受其轻便、中空的结构特点;在讲解鸟类的呼吸系统时,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气囊的作用;在讲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时,可以播放一些关于鸟类保护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在“布置作业”环节,可以设计分层作业,例如:基础题、拓展题、探究题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作业,例如:观察自己家乡的鸟类,并记录其名称、形态特征、行为习*等。

七、说板书设计

建议设计更直观、更清晰、更富有逻辑*的板书。

可以采用不同的颜*、字体、符号等,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利用图表、图像等,使板书更直观、更形象;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版,例如: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构到功能、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进行板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上一篇:生物说课稿

下一篇:中班社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