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实用3篇)

| 第一文库

活动目标:

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探索兴趣,通过不同玻璃片的观察。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

初步培养幼儿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小花猫

三块玻璃片(凸、凹、平面)、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摆放凸、凹、平面玻璃片和小花猫图片在桌上。

让幼儿用三种玻璃片观察小花猫图片。

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大小是否有所不同?(大了、小了、一样)

启发探索:

探讨为什么通过不同玻璃片看同一物体大小会有所不同。

引导幼儿用手和眼睛检查三种玻璃片的特点。

探讨不同玻璃片的特*:

展示并讨论平面、凸、凹玻璃片的特点和区别。

动手*作体验:

让幼儿使用平、凸、凹玻璃片观察周围事物,比较它们的效果。

教师小结:不同玻璃片看到的世界不同,科学家们利用这种原理创造了各种工具。

制作望远镜:

让幼儿制作望远镜,用纸筒、凹、凸玻璃片和双面胶完成。

引导幼儿使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周围事物,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并尝试用符号记录这些规律。

激发幼儿对物体排列规律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斑马图片

条形旗图片(规律为ABCABC)

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教师身穿条纹上衣,吸引幼儿注意。 老师:“你们看,老师的衣服上有什么样的图案?”

出示斑马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斑马身上的条纹规律。

出示条形旗图片,帮助幼儿发现并讨论其中的规律。

二、启发幼儿用符号记录规律 老师:“我们看到了很多规律,要怎么样把它们记录下来呢?”

幼儿讨论可能的记录方法。

确定简单的记录方式——使用简单符号(例如:010101、□○□○□○)或者物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记录(例如:蓝白蓝白蓝白)。

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发现的规律。

幼儿之间交流他们的记录,讨论它们的意义。

三、启发幼儿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并进行记录尝试。

四、幼儿相互分享和交流他们的经验。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各种规律,如人行横道、星期的轮回规律、四季的变化等。

幼儿园中班科学《小动物过冬》活动教案3

让幼儿在趣味探索中了解动物过冬的奥秘:教学设计优化与反思

一、 主题阐述

幼儿阶段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的渴望。本节课以“动物怎样过冬”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多种方式,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常见的冬眠动物和换毛动物,初步了解冬眠和换毛这两种过冬方式。

简单了解动物迁徙和储存粮食的过冬方式。

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根据动物的生活习*和过冬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

情感目标:

激发幼儿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探索自然现象的乐趣。

培养幼儿热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 教学准备

环境创设: 将教室布置成冬天的场景,如地面铺设白*布料模拟雪地,张贴雪花、树木等装饰,营造冬季氛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下雪场景、冬眠动物、换毛动物、迁徙动物、储存粮食动物的图片和视频等。

动物头饰:准备小刺猬、小青蛙、小兔子、小燕子、小松鼠等动物头饰,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动物卡片:制作不同动物的卡片,包含冬眠动物、换毛动物、迁徙动物、储存粮食动物等。

*作材料:准备分类盒、标签纸、彩笔等。

音乐素材:《悄悄话》、《小动物怎样过冬》。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 手指游戏,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手指游戏《悄悄话》,并用神秘的语气引导幼儿思考:“小鸟和田鼠在说什么悄悄话呢?冬天快到了,它们会聊些什么呢?”

2.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雪的场景,并配以音效,营造出寒冷的冬季氛围。引导幼儿思考:“冬天来了,天气变冷了,小动物们会怎样过冬呢?”

(二)探索环节:层层递进,深入探究

1. 聚焦冬眠,揭秘奥秘:

模拟情境,引发好奇: 教师戴上小动物头饰,扮演小兔子,邀请幼儿一起堆雪人。走到“小刺猬”家门口时,敲门却发现“小刺猬”在睡觉。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刺猬冬天要睡觉呢?”

多媒体演示,直观感知: 播放小刺猬冬眠的视频,并结合图片,向幼儿介绍冬眠的概念。

互动问答,深化理解: 引导幼儿讨论:“除了小刺猬,还有哪些动物也会冬眠呢?为什么这些动物要冬眠呢?”

角*扮演,体验情感: 请幼儿扮演冬眠的小动物,模仿它们的冬眠状态,感受冬眠的特点。

2. 关注换毛,探究保暖:

对比观察,发现不同: 展示小兔子夏天和冬天毛发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小兔子冬天会长出更厚更密的毛。

互动问答,探究原因: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兔子冬天要换毛呢?厚厚的毛发有什么作用呢?”

拓展认知,举一反三: 引导幼儿说出其他换毛过冬的动物,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换毛现象。

游戏体验,巩固认知: 教师扮演“冬爷爷”,给幼儿分发不同动物的头饰,请幼儿根据头饰模仿动物换毛的动作,感受换毛的过程。

3. 拓展认知,了解多样:

图片展示,拓展视野: 展示大雁南飞、松鼠储存松果的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其他方式。

互动问答,激发思考: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大雁要飞往南方过冬?松鼠为什么要储存松果呢?”

视频欣赏,感受自然: 播放动物迁徙和储存粮食的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动物过冬的智慧。

(三)实践环节:动手*作,巩固知识

1. 动物分类,强化认知: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套动物卡片和分类盒。请幼儿根据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分类,并将卡片放入对应的分类盒中。

(四)延伸环节: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 音乐欣赏,回味主题: 播放歌曲《小动物怎样过冬》,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课程。

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在玩中学、学中玩,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热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情感。

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不同的场景,如森林、池塘、田野等,让幼儿在不同的场景中寻找“冬眠”的动物,增强活动的趣味*和互动*。

可以增加一些手工制作环节,如制作动物过冬的“小房子”,让幼儿在动手*作中巩固对动物过冬方式的认知。

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幼儿一起完成一些亲子任务,例如搜集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制作动物过冬的模型等,增强亲子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相信这节课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奥秘,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热爱生命、保护动物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