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优质3篇)

| 第一文库

一、名山秀水展示台

这项活动旨在通过搜集祖国山河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培养他们的搜集信息的兴趣与能力。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确定收集内容,涵盖五岳及五大淡水湖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提供多种信息收集途径,既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也可以从书籍报刊中摘录相关资料。

在资料收集后,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可以通过自编手抄报或其他形式展示与交流。

二、以诚待人故事会

明确活动主题,围绕诚信的故事展开。

小组成员收集并整理好故事资料后,进行小组内分享。

在小组内推荐一名优秀故事讲述者到班级进行交流。

举办班级故事会,展示学生的分享成果。

三、“大自然的启示”交流会

确定活动形式,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某一动植物或自然现象并撰写观察日记。

搜集相关资料,尤其是关于仿生学的实例。

鼓励动手实验,进行小发明等创意活动。

四、“战争与和平”资料展

这是课文学习后的拓展活动,旨在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战争对人类的灾难,缅怀为和平奋斗的英雄人物,并激发学生的和平情感。活动形式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方式进行,了解战争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及英雄人物的事迹。

五、以生命为主题赛诗会

该活动通过诗歌形式引导学生领略语言的丰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并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活动建议包括:

学生自主查找关于生命主题的诗歌。

小组内进行交流,筛选出优美的诗歌。

背诵精选的诗歌,以加深记忆。

可通过个人朗诵、集体朗诵或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展示诗歌。

六、走进田园谈体会

这项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田园的自然美景与乡村生活,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活动安排如下:

请来自农村的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景物与特产。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乡村生活相关的图片资料,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教师可组织学生前往郊区的田野、果园等地参观,实地感受乡村风光。

根据收集的资料举行一个主题交流会。

七、名人传记读书交流会

该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名人传记,了解不同领域的英雄人物,并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人生智慧与启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八、趣味语文手抄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明:教学设计建议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教育需要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型教学方式转向以学生自我探究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这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学载体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突破。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自主、整体、协调地发展,因此,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重视体验*知识、跨学科知识和方法*知识的获取,重视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好奇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共生心的培育。

一、教学设计的基点

教学设计的基点是教学设计的思想基础,是教学设计的方向与归属。“让绿*走向未来”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区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形式,主要在于强调从理*的、间接的、被动的、共*的教学转向强调主体*、体验*、感*的、个*的教学。

1. 主体*

本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实现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通过学生自身主体的探究来形成问题解决的资质与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主体。教师的角*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2. 体验*

体验是人类个体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人格完善、情趣充盈、知识深化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和直接心理体验而产生的主观*的感情和意识,它具有主观*、感觉*、感情*、个别*和全人*的特点。内容包括:自然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劳动体验、服务体验等。本课程的教学旨在通过学生体验*的学习来获得问题意识,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例如,在“绿*家园”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亲手种植花草树木、参与社区环境清洁等活动,真切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并从中习得环保知识和技能。

3. 科际*

本课程的教学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它不同于单一的学科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不同学科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教学过程。通过以主题或者问题的组织形式,通过学生的专题探究学习形式,融合各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际*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超学科综合。例如,在“节约资源”主题活动中,可以融合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调查了解水资源现状,学习计算家庭用水量,探究节水方法,并通过绘画、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对节约资源的认识和倡议。

4. 差异*

本课程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通过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为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类型,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差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安排适合学生学习的进度与时间。例如,在“社区探秘”主题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社区历史文化、社区环境状况、社区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探究,并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

二、教学设计的支点

本课程教学设计的支点在于教学活动的**化。有了**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个*化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将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1. 内容选择上的**

2. 教学组织形式上的**

教学组织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个人探究、小组合作、班级分享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个*化的学习体验。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料搜集、在线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生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3. 教学评价方式上的**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核心,以科际为路径,以差异为导向,通过**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综合*学习活动,旨在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类活动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学习等方面。基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我校将结合实际情况,注重课程的整合与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倡导自主探索,鼓励专题研究,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升课程实施的水平,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

二、活动主题

初中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体现,也是学生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校风、教风、学风,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围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展开。学校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全球教育关注的重点,班级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防范能力。环境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手段。我校将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推动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具体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培训

1. 强化理论学习和培训

(二)立足校本特*,挖掘资源,设计活动课题

本学期,我们将结合学校实际、社会环境和学生需求,制定详细的课程实施计划,并细化到各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课程将围绕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强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

附: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要求

(三)认真组织,全员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必须确保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以便实现活动目标。我们要关注教师在活动中的定位,解决每个实施阶段的具体问题,确保全员参与、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优化活动效果。